
《局外人》读后感
《局外人》读后感1加缪,27岁写成了《局外人》,44岁获得诺奖,47岁因车祸passed away。他和39岁第五次自杀成功的太宰治一样,两人的《局外人》和《人间失格》给那些对社会有抽离感陌生感的人,不完全按照既成的游戏规则行事的人,徘徊在社会边缘、游荡于生命边缘的人,动物本能强过社会属性的人带来了温暖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多的游戏规则,这些规则就整体而言,至少就其设立之初而言,是非常有益且有效率的。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,有益的东西可能变得有害,有效率的可能变得兼容性不够,应该给高度制度化、规则化的东西一定的缓冲垫,当然不是对另类的无限妥协。
莫索尔身上有很多闪光的地方,本我、自由、坦诚、实事求是(今天看新闻,曹德旺呼吁企业在疫情面前,应实事求是,按自身需求复工。实事求是真的不容易)。莫索尔的这些品质都弥足珍贵,但我拒绝一些评论中称其为英雄。毕竟他在意识到周遭荒诞甚至真相后,滑向了“我怎么都行”(用我们日常的话来说,就是“随便”),这样的虚无态度,怎么能是英雄?但我仍然很感谢加缪,感谢莫索尔,这个人物是孤立无援、无法适应规则的人们的“排欲沟”,让一些被社会排斥到自我否定的人,学会了接纳自己。
《局外人》读后感2不管历史如何变迁,朝代如何更迭,一个特定的人,从他一生下来到死,都要面临一个事实,那就是:人生只有一次;同时他也要一直思考一个没有人可以替他解答的问题,那就是 ……此处隐藏6312个字……
加缪的《局外人》中的男主角,有点像村上春树的《挪威的森林》中的渡边君。
那种对事情满不在乎的态度,那种一直在寻求事物背后的意义的态度。
当事情突如其来的砸到了他们头上时,他们一开始都是没有很好的把握住事物的本质,放佛在事情所赋予的意义没有发现之前,事情只是事情。
在《局外人》中,男主角在母亲死时,他不是立刻投入到一个角色扮演当中,似乎只要一偏离这个角色所设定的范围,就会被众人指责。他是仔细的观察,思考,把握这件事情的意义。
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他似乎有一个很强大的心灵外壳,外部的难以进入到内心世界。
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中间,有一道关卡,只有经过了层层审核,外部世界的东西才能慢慢的渗透进去。
而他对于一切事物的看法,从他对婚姻的看法中,就能感受出来。
他不是一味的不加审判的去接受因袭继承而来的观念。
可是,当他心中既没有这些被灌输进去的观念,又没有自己独创的观念时,他面对问题时,无法下手,只能用一句“随便”来对付。
而在这点上,却被无数人所不理解。
在这里,我不谈论法庭上的荒谬,这是如今司空见惯之物,也无需在这里引述跟累述了。
最后,他在监狱中,思考了很久,终于,他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观点,从一种抽象的感觉,转变成了一种实在的情感。
他希望死之前,有很多群众,这样他不会孤独。
至于他为什么希望别人都恨他,是否是在表达他前文所提到的,他感受到了孤独。
他希望哪怕是别人恨他,至少他不是一个局外人,他通过别人恨他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印记。
他不再是一个局外人了,他通过别人的恨,与他发生了联系。